新闻

人物 | 十年,她只做了一件事

2008年,中国先锋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徐凤霞归国,开启了10年的乐团巡演。08—18,

这十年,

在中国——这块儿滋养她的热土上,

用每一个演出的瞬间诠释着自由即兴、讲述着传统的故事。





《访中国先锋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徐凤霞》(下集)


十年,徐凤霞在中国沿着“即兴”这条道路,进行着一个个有关古筝、有关传统音乐的乐团演出。而她,深深地将古筝(传统音乐/民乐)、“即兴”以及“博爱”的人文精神化为一个整体,传达给演出的参与者、传达给观众。当我们真真切切地走进她的每一场演出,像“即兴”、“博爱”等字眼儿会在我们的脑海逐渐清晰。

 

“即兴”音乐的概念?

 

徐凤霞:从字眼来分析的话,“即兴”是随意性的,而且就是当场瞬间的一种表现。“即兴音乐”就是音乐家运用乐器,在舞台上的瞬间、通过自己现场的创作,把创作出来的音乐贡献给观众。实际上是一个瞬间的音乐,带有一种个性的表现

即兴音乐从大体的概念来说,它是个瞬间的表演艺术,瞬间的一个表达。它的容量度特别大,大到你可以和舞蹈家合作、你可以和戏剧演员合作、你可以和诗人合作。所有跟艺术有关的你都可以合作。

 

 

世界音乐表现形式的“即兴”?

 

徐凤霞:“东方相遇”这个乐团演出实际上是一个世界音乐的表现形式。世界音乐可以是即兴的。但是,它还是结构性的即兴。它是在旋律里面,是在节奏里面。而在某一段里面,它会给你一个时间去即兴。

 

小编:比如说像《远方的沙漠》是吗?

 

徐凤霞:对。就像我改编的中国曲子。我运用了一种美国blues的表演方式、音响方式,配上那些和弦、节奏,带有那种律动性,又有有中国的元素。将其和中国的西北民歌融合在一起。你听上去有点像blues,但是它也不是真正的严格性的美国blues。作为中国人来说是可以听得懂的。应该说是一个既陌生,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一个音乐。

 

 

透过世界音乐的形式,玩一场“即兴”,体验西北民歌和美国blues的混搭。

 

中德双“筝”的对话?

 

徐凤霞:中德双筝《风月》二重奏,基本上是属于现代创作音乐门类。这个和即兴音乐沾了一点点边,是中国古筝和巴巴利亚“古筝”共同演绎呈现。我们说巴巴利亚这个乐器是古筝,但是他们不叫古筝,他们叫zither。跟中国的古筝弹拨差不多。但是乐器的构造技术都不一样,弦的定数也都不一样。zither是巴巴利亚一种民间乐器,一种给演奏家自弹自唱的乐器。我们当时两种乐器的配合,整场音乐会不完全是自由即兴,它和现代创作音乐相关。我们演出的有几个作品是作曲家写的,还有一两个作品是自由即兴,相掺杂着来的。有创作作品、也有即兴音乐。

 

 

这场音乐会,实现了中、德两个国家的两件弹拨乐器——古筝与zither的“对话”。两者共同完成了对现代创作音乐的呈现,也玩了一场跨地域音乐的“自由即兴”。

 

关于“演出”,您的态度是“演员与观众的集合”吗?


徐凤霞:其实,这是一个共同体。一场音乐会的成功需要三个方面,一个是艺术家本身呈现的是什么;一个是组织方给音乐家造成的氛围;还有一个观众当时听了以后是什么感受。就在演出的这两个小时里面,实际上这三个点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那一天这三个点都非常好的话,那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非常好的。因为它有一个磁场,这个磁场是互相吸引在一起的。所以,它呈现的东西肯定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种震撼。自由即兴音乐当然更有一种震撼性,就是它要的是拉近演奏者和观众的距离。

 

她秉承着一颗“博爱”的心,

将心底最原始的文化归属,放置到多元的世界中;

她用自己对传统音乐的表达告诉更多的人、吸引更多的人,

让大家听见传统、爱上传统。

对话至此,

今天,你听见传统了么?

 

 

(新闻来源:中国古筝网)

评论0条评论

    筝闻速递+关注

   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

    TA发表的文章

    顶部